西汉时期,五行学说受到了学者前所未有的重视与研究。除了上文所引的《淮南子.天文》中的五行相生说,《淮南子●地形》还有五行相克说:“木胜土, 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
儒学大师董仲舒又对五行相生、相克两大系统予以研究,得出了“比相生而间相胜也"的结论。这种学说,应用在解释朝代更替上,就是“五德终始说”,认为世间的政治变革,是土、木、金、火、水五行依次运转的结果,这当然是一种历史循环论。后来人们进一步认为:当五行之一行主运的时候,其他四行并不是寂然不动,而是根据与主运之间的不同关系,各自处于不同的状态,这就是“五行休王说”。实际上,“ 五行休王说”只是对五行循环论- -种 更为精致的构想而已。《淮南子●地形》:
木壮,水老,火生,金囚,土死。火壮,木老,土生,水囚,金死。土壮,火老,金生,木囚,水死。金壮,土老,水生,火囚,木死。水壮,金老,木生,土囚,火死。
弄清了五行之间互为生、壮、老、囚、死的关系,再参照上文的五行与四季、十二月、十二支的搭配图表,方能理解《淮南子●天文》中下列说法的意义:
木生于亥,壮于卯,死于未,三辰皆木也。火生于寅,壮于午,死于戌,三辰皆火也。土生于午,壮于戌,死于寅,三辰皆土也。金生于巳,壮于酉,死于丑,三辰皆金也。水生于申,壮于子,死于辰,三辰皆水也。故五旺生一,壮五,终九。
京房的五行休王说,与《淮南子》的说法是一致的。《京氏易传.卷下》日:
寅中有生火,亥中有生木,巳中有生金,申中有生水,丑中有死金,戌中有死火,未中有死木,辰中有死水,土兼于中。
京房易学的“八卦休王说”就是在五行休王说基础上的创新。按照五行相生或者相克的关系,可以把五行组成两个循环的系统;而按照《说卦》中的关于八卦配四时八方的说法,也可以组成一个循环的系统。
这是当时这就面临一个十二支与八卦相配的问题。按照京房在《乾》卦“宗庙上建成亥乾本位”的说法,可见其采用的是以坎离震兑四正卦各对应一个支辰,而乾坤巽艮四隅卦对应两个支辰的方式。坎离震兑主“二至二分”,乾坤艮巽主“四立”,于是可得八卦纳气模式,见下图:
京房的八卦休王说,《初学记》《太平御览》《艺文类聚》 等类书中保存了少量佚文:
夏至,离王,景风用事,人君当爵有德,封有功。
立秋,坤王,凉风用事。
立冬,乾王,不周风用事。人君当兴边兵,治城郭。
可见京房的这一理论, 同样是用来推天道以明人事。隋代肖吉《五行大义●论相生》中所载的“ 八卦休王”说,当是京房之遗说,兹引之于下,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京房的易学思想:
立春:艮王、震相、巽胎、离没、坤死、兑囚、乾废、坎休;
春分:震王、巽相、离胎、坤没、兑死、乾囚、坎废、艮休;
立夏:巽王、离相、坤胎、兑没、乾死、坎囚、艮废、震休;
夏至:离王、坤相、兑胎、乾没、坎死、艮囚、震废、巽休;
立秋:坤王、兑相、乾胎、坎没、艮死、震囚、巽废、离休;
秋分:兑王、乾相、坎胎、艮没、震死、巽囚、离废、坤休;
立冬:乾王、坎相、艮胎、震没、巽死、离囚、坤废、兑休;
冬至:坎王、艮相、震胎、巽没、离死、坤囚、兑废、乾休。
京氏的这一体系,较五行休王说在理论上有新的发展:其一,将八卦与律历、节气搭配得更加细致、和谐;其二,能够更加细致地反映出事物所处的不同状态,从而在诠释卦象吉凶方面增强了理论性;三,更加符合阴阳二气的消长理论。当然,其最重要的意义是将八卦、五行两大系统合而为一,从而为易学开辟了一-片更广阔的天地。诚如卢央先生所评价的:
京房的八卦休王说,使八卦系统与五行系统连接起来,开阔了易学的思路,也使得易学的发展面临新的情况。
《京氏易传●卷下》日:“于六十四卦,遇王则吉,废则凶,冲则破,刑则败,死则危,生则荣。考其义理,其可通乎。”可见京房认为其八卦休王说,还是有着义理上的依据的。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yjqw/yz/96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