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林》还体现了一定的道家思想。《易林》作者崔篆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政治、文化、思想都急剧发生变革的时代。政治上,由于自汉宣帝后历朝皇帝对外戚实力的过度依赖,终于酿成了王莽代汉的朝代更替;文化上,刘歆等人借助皇权的力量将《左传》《毛诗》 《逸礼》《古文尚书》皆列于学官,这就大大拓展了当时学者的学识和眼界;思想上,由于社会政治的黑暗,儒家学说的权威遭到一定程度的质疑与否定,道家学说开始重新走人儒家学者的视野,一个富有代表性的事例就是扬雄创作《太玄》。扬雄身为西汉末期大儒,受道家思想的启发,模拟《周易》,创作了《太玄》,这既是对儒家经典权威的一次大挑战,也是对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的一次大思考、 大发扬。而崔篆作为一个“明《六经》”的儒家学者,于《易林》中表达了一定的道家思想,也是与西汉后期这种特殊时代思潮分不开的。
《易林》中的道家思想,表现在作者对神仙逍遥生活的追求上。如:
《未济之贲》:“华首山头,仙道所游。利以居止,长无咎忧。”
《复之比》:“南山之蹊,真人所在。德配唐虞,天命为子。保佑歆享,身受大庆。”
《遁之鼎》:“清人高子,久屯外野。逍遥不已,思我慈母。”
《未济之小畜》:“骑龙乘凤, 上见神公。彭祖受制,王乔赞通,巫咸就位,拜福无穷。”
“游仙”“逍遥”都是道家追求的生活方式。“真人”则是道家人士渴望通过修炼达到的境界。战国时期的庄子曾对“真人”作过描写和定义,《庄子●大宗师》: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熟。.是知之能登假于道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庄子●刻意》:
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易林》中多次描写仙道生活,表明了作者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易林》中的道家思想,也表现在对长生目标的追求上。如:
《讼之泰》:“弱水之西,有西王母。生不知老,与天相保。行者危殆,利居善喜。”
《蛊之渙》:“紫芝朱草,生长和气。公尸侑食,福禄来下。”
《丰之家人》:“文山紫芝,雍梁朱草。生长和气,王以为宝。公尸侑食,福禄来处。”
《观之噬嗑》:“茹芝饵黄,饮食玉英。与神流通,长无忧凶。”
长生不老,是道家一个重要的人生目标。如《庄子.在宥》: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庄子●盜跖》:
人卒未有不兴名就利者。彼富则人归之,归则下之,下则贵之。夫见下贵者,所以长生安体乐意之道也。
《庄子●大宗师》中亦有西王母的传说:
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
可见西王母在道家的笔下是一个得道的仙人,一个长生不老的人物。正因为作者有追求长生的思想,故传说中能使人们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仙草异物,多在《易林》卦辞中提到,如“紫芝”“朱草” “玉英”等;而传说中的一些长生的道家人物,也为作者所津津乐道,如“彭祖" .“王乔”“巫咸”等,这都表现了作者思想中的道家倾向。
《易林》中的道家思想,还表现在对无为而治的赞美上。如:
《大有之否》:“乾行天德,覆帱无极。呕呼烹熟,使各自得。”
此条林辞是对道家“天生之而不有之”思想的发挥。但我们应当注意的一点是:作者的道家思想,还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可以说只是儒家思想的附庸,故作者在赞美道家时,还脱离不了儒家的仁德主张、儒家的天命观念。
总之,《易林》是一部大书,反映了西汉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若干林辞是对符瑞现象的记叙与歌颂,展现了天人感应思想对人们观念的影响;还有许多林辞干脆将当时人们的各种忌讳联系起来,表达了作者思想中一定的迷信观念;还有许多林辞描写了商人的投机和买卖活动,对他们通过自己的智慧与辛苦获取丰厚回报的活动表达了羡慕与肯定,这说明了作者虽为儒家人士,但他看到了商业活动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便利,一种进步的思想。深人挖掘《易林》卦辞所包含的宝贵思想,必将有利于我们对汉代思想、文化与风俗进一步的认识。.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yjxx/96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