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本章开始时所提出的自辛亥革命后,命理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整合的时代一这样的角度来看 ,《子平粹言》无疑是回应这历史任务的第一本重要著作。 看得出作者在尝试将深化时期的研究成果“整合”到一个新的通论性的框架中去所费下的心力。非常可惜,在如何处理格局和调候的关系上,正如上.文所指出的,徐乐吾把它们搅混了,不禁令人扼腕叹息。否则以他的深厚功力以及对研究的执着态度,或许是能走出一条路子来的。
差不多正在徐乐吾写作《子平粹言》的时候,韦千里出版了《韦氏命学讲义》。这是作者为函授准备的讲义。共九卷。这本讲义的最大特点是简洁明了,条理分明。
诚如作者自序所说:“因欲初学者易于了解,故力求浅显,凡陈言荒僻,及迁回曲折之论,一概捐除,”《讲义》从日主强弱下手,进而谈六神(即+神),谈格局,谈取用神,进而谈行运谈流年,接着谈六亲,谈女命,谈富贵吉寿、贫贱凶天,最后作命造评断。真是层层解析,环环相扣,步步深人,表现了作者卜分清晰的理路,以及学以致用的目标。可以说,这本讲义为以后出现的命理入门或命理概论之类的著作奠定了一个基本架构。
因为此讲义的对象是初学者,自然没有必要像《子平粹言》那样刻意去反映深化时期的研究成果。可是,有时由于过于简单,也会造成某种“误导”。比如对于格局,作者说:“凡人禀命,必有一格。八字之有格局,如人之有姓名。上自达官贵人,下之贩夫走卒,无人无之也。”因此,格局也就成了每个八字结构的“姓名”。正因为如此,《讲义》只是机械地按照古人“先观月令所得何支”来引申出-整套格局系统来,并没有交代为什么要以月令为参照点来取格?取格的目的又何在?于是,辨认格局就成了一个“贴标签”过程,每一个命局都只要有一个标签或名字就可以了,如此而已。这或许是造成目前多数命理学者有重用神而轻格局的倾向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60年代初出版的台湾吴俊民②的《命理新论》,标志了转型时期第二个阶段的开始,这是由近代向现代的转变。跟韦氏讲义-样,《命理新论》原来也是--份命理函授讲义。从整本书的架构上来看,它确实是韦氏讲义的进一步扩展。 日主强弱和格局是全书的主要脉络。但它的特点是完全用白话文以现代教材的方式来叙述,是- -本现代的命理通论。全书共三十二章,约60万字。重要的章节前,总是先引录历代诸贤议论,然后予以归纳、解说,同时列举若干实例来加以说明和验证,章节后面还附有作业题。诚如凡例中所说:本书“均以现代教育原理及方法,编撰而成;大小单元环节相通,前后呼应,由浅入深,对各种推理法均附有实例,初学者耐心细读,可以无师自通。”因此,这本著作对八字命理学的现代普及,并由此开启70年代后台湾的命理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
70年代以后,在台湾出现了不少通论性著作,如陈品宏《命理奥义》、梁湘润的《子平基础概要》卢清和《逻辑八字命理学》.钟义民《现代命理实用集》、陈柏谕《实用命理学》、李铁笔《四柱八字命运学》等。其中,陈柏谕在其《实用命理学》的基础上,扩展而成的《四柱八字阐微与实务》(上、下册),或许堪称近十几年来通论著作中的代表。陈柏谕在序文中说:
随着工商企业的发达,人们的活动空间,活动领域大为增加,人与人的关系更.是日趋复杂。在这样变化莫测的社会里,人们无法藉着教育水准的提高,学问知识的丰富,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反而因为环境变化太快,而变得前景模糊而不知所措,使人们陷于更彷遑的处境。同时,复杂的环境,使人们需要更多清楚的各种生活必须的情报资讯。也因此,“论命”不再像农业时代“命好命坏”或“贫贱富贵”等简单概括的评论便能满足。因此,命理的研究也必须配合时代的需要,不仅要兼顾大格局的正确判断,更须细腻研究各种现代社会容易发生的种种事象,予以正确的阐述与判断,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
这里明确地指出命理学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这是十分有见地的看法。在此书中,陈先生以他实务的丰富经验(原先在日本神户开业),在叙述命理学的一般原则下,着重于不少现实状况的分析和判断,比如“论事业和雇佣”、“论学历和考试”、“各种灾难之判断方法”等,而且还列举了日本数位世界级的企业家以及20余位中小企业老板的命例,甚至试图说明命运与企业经营的关联。这无疑是传统命理现代化需要做的基础工作。
90年代中叶,出版了陆致极的《八字和中国智慧》(《八字命理新论》增订版)。这是本书作者,对传统命理学历史发展所要求的在论命框架上作出新的整合的--次尝试。
在书中,作者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提出八字命造结构具有两个结构网络的理论,试图将明清以来的探索成果(格局理论、调候理论等)有机地组合进- -个统一的论 命榪架中去。作者认为,一个八字结构中,有两个“字”至关重要:一是日干,即日主;一是月支,即提纲。分别以日主和月支为主要参照点,可以发现有两个不同性质的结构网络。这两个结构网络,是紧密地联系在- - 起的,相互依存,又有区别。命理的初学者,甚至倘佯于命理很久的人,在面对具体命局分析时,往往感到困惑,无从下手。其中- -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区别开这两个结构网络。因此,在论命之始,若能在理路上首先分清这两个网络,分别予以评价,然后再统--起来,就能对命局的高低成败有一个比较清晰而全面的认识了。
具体来说,首先,以日主为出发点的结构网络,称为“日主网络”。这个网络观察的重点是:日主的强弱,以及相关的扶抑机制;寒暖燥湿情况,以及相关的调候机制;结构的流通情况以及通关机制。这涉及八字结构内部的强弱问题、调候问题、要素的配置问题、以及通关的问题。
接着,另一个以月支为出发点的网络,称为“格局网络”。这个网络主要展示命局的结构特征或结构倾向。作者认为,八字命局是一个由 五行要素组织起来的结构。但这个结构并不是要素的简单累加。结构是由要素组合成的有机整体;要素以某种组织方式存在于结构之中,从而构成命局的结构特征。一个八字结构的优劣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结构要素组合的成败。结构问题,就是传统命理学中的格局问题。
作者进一步指出,所谓取格局,就是找出命局中除了日干之外的一个主导力量。这个主导力量,决定了整个结构的特征和性质。找这个主导力量,自然从月令下手是最合宜的。因为月令所包含的五行之气,一定是当时天地间流行的当旺之气。找到了这个主导力量,也就确定了格局。然后以这个主导力量为枢纽,进而分析和检讨这一结构内部的其他势力及其相互关系。如果命局结构中的其他势力,跟主导势力能够形成良好的配置,相互作用,使结构发挥最大程度上的效用,这就是一个成功的结构(或格局)。相反,如果不能正常地配合,相互抵触,- -团乱麻,运转失灵,便是一个失败的结构。说到底,格局问题就是结构内部的纯洁性、条理性和稳定性。当然,有问题也并不可怕。格局内部如果有要素能“自救”,即有救援机制,仍然可以是一个好的结构。
在分别考察了日主网络和格局网络之后,再将它们放回到命局中去,重新考察这些机制的相互配合,从命局的总合方面来调整它们之间的关系,确定命局的总体倾向及其喜忌。最后,再联系大运和流年,从静态分析到动态分析,作出比较完整的评断。作者试图通过这样的分析程序,融合明清以来发展出来的不同的分析视角及其研究成果,使传统八字分析和推理的过程明确化、条理化。《八字和中国智慧》还讨论了作为一种文化和民俗现象的八字命理学,它所含有的我们先民骨子深处的中庙思想、平衡哲学,以及辩证智慧。
80年代末,洪丕谟、姜玉珍著的《中国古代算命术》一书,是中国大陆自“文革”后出现的第- 本介绍命理学的著作。虽然作者认为“算命是种迷信”,但书中还是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四柱算命的理论和具体方法。此书以后再增补重版,可见其影响之大。
由80年代后期出现的周易热,也带来了八字命理学在中国大陆的复苏。90年代初出版了邵伟华的《四柱预测学》以及陈园的《四柱预测学释疑》。邵伟华在《四柱预测学)中把八字命理纳入了《周易》系统,认为“四柱预测学是在《周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信息预测科学上的一个分支”。《四柱预测学》一书的特点是“突出应用,改变了古代重格局、重理论和结论式的预测方法”,而“根据四柱储存的有关信息,把人们想知道的有关命运方面的信息列了十一个专题,在每个专题中都首先列出吉凶两方面的信息标准断词,然后一事一测,一事一断,有理论,有实践,有事例,有方法,有结论,有依.据。《四柱预测学》之后,大陆通论性著作还有郭耀宗《四柱命理预测学》、李洪成(具体断四柱讲义》等。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bzml/97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