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爽(128-190年), 一名谓,字慈明。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战国晚期儒学大师荀子的第十二世孙。东汉末年大臣、经学家。据《后汉书.荀爽传》记载:
(荀爽)著《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又集汉事成败可为鉴戒者,谓之《汉语》,又作《公羊问》及《辩谶》,并它所论叙,题为《新书》。凡百余篇,今多所亡缺。
可见荀爽对经学著述甚多,但大都亡佚。就其易学来看,荀爽易说主要见于唐代李鼎祚《周易集解》所辑荀爽《易注》。
荀爽与郑玄是同时代的易学人物,就他们所处的时代而言,今文经学走向衰微,古文经学开始兴盛。就易学自身的发展而言,作为汉代官方易学的代表一孟、 京易学逐渐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孟、京易学是天人感应目的论的产物,其学术的最大价值是构建天人感应目的论下的占术体系。京房在易卦的体系内,吸纳天文历法、音律、干支、五行等数术知识建构“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宇宙图式,这种宏大的宇宙图式一 旦构建完善,如果没有新的天文历法成果的出现,不能再为易学构建新的宇宙图式提供理论指导时,就是衰落的开始。西汉末年扬雄模拟《周易》经传和孟、京易学创作《太玄》,可以说是以《易》而非《易》的形式终结卦气易学,意味着易学探究的中心必然向《周易》经传回归。故西汉晚期,“长于卦筮,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的费直易学勃然兴起,预示着易学研究重心的转向。就郑玄的易学来看,其既注《易纬》,又注《周易》经传,反映了其融合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学术倾向。就荀爽易学来看,其通过对《周易》经传的注释来表达其易学思想,更是体现了向《周易》经传回归的学术特色。当然,作为处于易学变革期的易学人物,荀爽的易学思想是复杂的,或者说具有一 定的杂糅性,这与其易学渊源有着一定的联系。 荀爽对费氏《易》有很深的研究,《后汉书.儒林传》:
陈元、郑众皆传《费氏易》,其后马融亦为其传。融授郑玄,玄作《易注》,荀爽又作《易传》,自是费氏兴,而京氏遂衰。
荀爽又师从陈寇学习京氏《易》,《三国志●王烈传》注引《先贤行状》:
烈通识达道,秉义不回。以颍川陈太邱为师,二一子为友。时颍川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皆就陈君学。国而陈寇则师从当时的京氏《易》大师樊英,《后汉书 ●方术列传》记载:
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少受业三辅,习《京氏易》,兼明《五经》...英著《易章句》,世名樊氏学,以图谶教授,颍川陈蹇少从英学。
就现存荀爽的易说来看,作为古文《易》的费直易学和作为今文《易》的京房易学,都对荀氏易学有着一定影响。
关于荀爽易学的研究,朱伯崖先生的《 易学哲学史》第1卷、林忠军先生的《象数易学史》第1卷、高怀民先生的《两汉易学史》中都有专门的论述,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荀爽易学略作阐释,以飨读者。
本文出自国易堂,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uoyi360.com/yjrm/96742.html